认知深度的价值
现代社会分工渐细,分工网络协作产生了巨大的价值,因此毋庸置疑,认知深度(或专业技能)在分工体系里的交换价值事巨大的,它为普通人带来了超额的回报。
但分工体系带来的代理人问题也越发严重,人生越来越多的事情外包给市场,但也有很多事情无法很好地外包给市场。例如人生的选择、投资时机的选择、子女教育、与朋友和家人的情感经营等,都需要一个人能很好地处理好。
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重视。
半醉半醒思考
现代社会分工渐细,分工网络协作产生了巨大的价值,因此毋庸置疑,认知深度(或专业技能)在分工体系里的交换价值事巨大的,它为普通人带来了超额的回报。
但分工体系带来的代理人问题也越发严重,人生越来越多的事情外包给市场,但也有很多事情无法很好地外包给市场。例如人生的选择、投资时机的选择、子女教育、与朋友和家人的情感经营等,都需要一个人能很好地处理好。
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重视。
为了在一种理想的环境下考虑投机的微观行为,我们将零和博弈称为投机活动。活动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希望获利,并避免亏损。因此,每个参与者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参与者的利益互斥的。
假定在投机活动中,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做多、做空、空仓。
若参与者之间信息独立,并独立地作出决策而与其他人的决策无关,则每个人盈亏都是随机的,此时并无盈利或亏损的确定性。
然而,由于每个参与者的信息环境、决策策略的不同,参与者会分化为若干群体,每个群体都是建立在一部分参与者之上的上层结构。上层结构的规模很大,其数量远低于参与者的数量。
上层结构构成了寡头博弈,博弈的结果的确定性大大增加,独立参与者获利希望渺茫,从而加剧了参与者隶属于某个上层结构的动机。每个上层结构对参与者有盈利或亏损的回馈,从而影响了参与者的去留,上层结构也会此消彼长,新陈代谢。
参与者属于某个上层结构,是因为他有通过该上层结构获利的预期,否则他会离开该上层结构。当盈利预期消失时,构成上层结构的参与者会离开该上层结构,导致上层结构瓦解。
当盈利兑现时,盈利预期会加强。
当盈利无法兑现甚至亏损时,盈利预期会随着时间减弱,直至消失。
不存在所有参与者属于同一个上层结构,因为没有可转换的对手,无从获利。从而导致了上层结构必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。参与者在上层结构之间的切换导致了上层结构的盈利或亏损,参与者加入某个上层结构,该上层结构有获利倾向;参与者离开某个上层结构,该上层结构有亏损倾向。
从根本上,上层结构形成自一个较为稳定的盈利预期。
当价格向某个方向运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幅度,参与者就会猜测价格是否会沿着过去的方向继续运动,从而形成方向性的盈利预期。一部分参与者形成同向的上层结构,另一部分则相信物极必反。
当对手上层结构叛逃者耗尽时,该方向上的上层结构盈利停止,随即盈利预期消失,导致价格开始反向运动。
人类因叙事而聚散,投机活动亦是如此。参与者基于一个叙事结成一个上层结构,随即是一个盈利的自我加强过程,直至可转换的对手消失,盈利终止。盈利叙事可以来自某种真实的外部信息,也可以是被相信的故事,甚至是某种理论。
这意味着上层结构中的存量参与者越多,每个参与者能分配的获利越少,因此上层结构无法无限扩大。
由于投机活动的零和博弈的本质,上层结构的盈利预期来自于对手上层结构的衰退(参与者的阵营切换)。这决定了上层结构的盈利预期,必然是开始互相冲突的盈利预期叙事,冲突逐渐减弱和消弭的过程。
互相对立的盈利预期必有一方无法实现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盈利预期会减弱从而发生参与者的切换,从而导致一方的盈利预期减弱和被消耗。
一个恒定不变的价格,没有任何一个上层结构能够建立获利预期,从而无法形成上层结构。完全独立的参与者会对价格产生热运动,导致价格随机向某个方向偏移,从而形成趋势惯性和趋势逆转的上层结构对立,价格就此波动。
价格的单向运动来自一个上层结构对另一个上层结构的绝对优势,这会导致参与者在上层结构间的转换过快,从而出现短暂的供不应求,形成价格的反向运动。
价格单向运动过程中,盈利的上层结构会越来越大,对手上层结构终究会耗尽,从而将盈利的上层结构饿死,价格的单向运动停止。
盈利预期的突然背离,该上层结构的参与者的盈利预期减弱,反应快的参与者会切换所属的上层结构,导致该上层结构被削弱。背离的次数越多,该上层结构被削弱越严重。
市场恐慌时意味着多头上层结构的快速瓦解,也意味着对手上层结构即将达到最大值,市场需要反向运动。反之,人声鼎沸是另外一个极端,也是绝佳的卖出时机。反向切换的参与者将会亏损。
缺少价值之锚的约束的情况下,虚构叙事更能决定价格的涨跌,投机性越强,价格波动幅度越大。
盈利叙事是否讲完,不是看是否有新故事,而是看还有没有可转换的对手参与者,即对手上层结构是否可以进一步削弱。很多时候故事还在继续讲,但没有新的参与者被转换皈依了,其实故事已经讲完了,没有新的作用了。
价格随着投机者的操作而涨跌,价格锚定没有一致性,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偏离价值甚远。
上层结构越细碎,杂乱无章,价格运动会触发更多的交易量,由于这些交易量更倾向于获利,消耗价格运动的能量越快。
盈利预期需要盈利兑现,盈利兑现需要亏损者。没有亏损者的投机市场也没有盈利预期,从而走向凋零。
价值投资的盈利预期是建立在价值兑现(不是零和博弈),因此上层结构可以是一个整体,或多个相容的上层结构。投机活动会被价值投资者抑制,股价波动反而较小。
相比价值投资,成长投资建立在更多的假设下的成长预期上,因此投机性比价值投资更强。
由于投机者无法通过做空获利,只能选择空仓或做多,股价单向运动时间更长,涨得更高,跌得更深,也更久,更容易形成庞氏骗局。
任正非说,”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“。把一家小公司做大很难,然而更难的是如何把一家大公司做小。大公司里人多、事情多、角色多、关系多、会多。管理者是管理全局的(可能是局部),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会议是重要的,这是一个上传下达,沟通信息的渠道;会议上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有用的。从员工(工程师、设计师)的角度来看,会议上的信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跟自己有关系,如果20个人开会,这个有用的部分可能也就1/10。会议流行的公司的管理结构是树状(金字塔)的。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在更高一层的领导下面完成的,工作的执行是由员工完成,而信息的汇集由管理者完成。我们主要从信息(控制)的角度来看这种管理结构。
金字塔结构的员工要想和其他员工合作完成某一项工作,这种指令必须来自上层的管理者。在团队的规模稍稍大一点(比如30人)的情况下,管理者就会成为瓶颈,他是整个团队中工作最努力的人,然而即使如此,还是无法满足团队的管理需求。写到这里,我想到了事必躬亲的诸葛亮,哈哈。显然,从计算机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,这个管理者是团队的”单点“,最薄弱的地方。员工则由于主管转的速度无法满足团队的工作需要,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,这种状态可能会被很多会议所掩盖,然而不管如何,必然是低效的,因为信息是阻滞的。
如果尝试建立一些更细分的组织呢?情况会好一点,因为某些信息可以让位于下层的管理者来完成聚合。但其实好不了多少,很快小主管也会成为瓶颈,而且,小主管的工作能力也会被管理工作所占用,而小主管的工作能力根据选拔机制,是这个小组中能力最好的。因此团队的战斗力也无法达到最大。而且,由于跨小组合作的需要,更大规模的会议还是很多。
之所以这种方式还是不够好,还是因为信息通道被滥用了。比如聚会时是两个人、三个人还是5个人,讨论的效率完全不同。一般来说人越少,讨论的频道越少,带宽使用越充分;人越多,通道就很多,某一频道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,因此带宽的使用效率就比较低。因此,强层级式管理形式,仍然避免不了带宽浪费的问题。那该如何组织呢?我这里设想了一种”几乎“对称的组织形式。就是让团队承担项目,让团队行程自然的分工和角色定义,只要保证项目的信息能对接到团队中,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某一类信息该由哪一个或一群人来处理,直接找到对应的人处理掉就行了。这样的组织形式可能在初始状态下工作效率不如层级形式的组织,但从长期演进来说,必然会有更高的效率,因为这是以组织(一群人)而不是个人(单个人)来处理信息的。由于更精确地使用了信息通道,因此每个人都会感觉沟通是必要的。
现在我们是把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做一个项目了,这里的信息流是由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以近似对称的方式(还是有分工的)来处理了。那么,这样一个团队如何体现整体的信息呢?这里可以把整体信息作为项目的一个需求来做,通过一两个人,加上必要的工具,把信息聚合起来,就可以得到整体信息啦!
听起来是不是很棒呢?我已经在尝试了,希望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个人的体验都能有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