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April 9, 2025

认知宽度赋予认知深度以意义

 认知深度的价值

现代社会分工渐细,分工网络协作产生了巨大的价值,因此毋庸置疑,认知深度(或专业技能)在分工体系里的交换价值事巨大的,它为普通人带来了超额的回报。

但分工体系带来的代理人问题也越发严重,人生越来越多的事情外包给市场,但也有很多事情无法很好地外包给市场。例如人生的选择、投资时机的选择、子女教育、与朋友和家人的情感经营等,都需要一个人能很好地处理好。

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重视。

认知宽度的价值

认知宽度能缓解代理人问题

随着代理人问题越发严重,信任危机制约着专业能力的自由流转。个人的生活遇到不合理的外包给社会的安排,也会收到严重的影响,甚至暴雷。
这需要一个人有必要的认知宽度。宽度的认知和深度的认知有本质的不同,深度的认知的目的是产生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下所需的专业性,宽度认知则是为了更有效地连接这些专业性,或更有效地管理任务外包,减少代理人问题,增强信任。

认知宽度处于连接和决策层

认知宽度决定了专业技能(深度)如何连接,如何分配资源,从而让专业水平得到更好地发挥,让专业工作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地体现。因此认知宽度处于决策层的位置,它为认知深度编织一张意义之网。

知行合一,宽深相济

认知深度需要达到专业水平才能有效地参与价值交换。认知宽度需要能判断价值,安排连接,才能产生价值,否则会成为价值的毁灭者。
认知宽度和深度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持续学习,相互加强。

Thursday, March 20, 2025

投机活动与上层结构

 

纯粹投机活动是一种零和博弈

为了在一种理想的环境下考虑投机的微观行为,我们将零和博弈称为投机活动。活动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希望获利,并避免亏损。因此,每个参与者的利益都是与其他参与者的利益互斥的。

假定在投机活动中,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做多、做空、空仓。

独立参与者间的非合作博弈

若参与者之间信息独立,并独立地作出决策而与其他人的决策无关,则每个人盈亏都是随机的,此时并无盈利或亏损的确定性。

参与者形成的上层结构与盈亏确定性

然而,由于每个参与者的信息环境、决策策略的不同,参与者会分化为若干群体,每个群体都是建立在一部分参与者之上的上层结构。上层结构的规模很大,其数量远低于参与者的数量。

上层结构构成了寡头博弈,博弈的结果的确定性大大增加,独立参与者获利希望渺茫,从而加剧了参与者隶属于某个上层结构的动机。每个上层结构对参与者有盈利或亏损的回馈,从而影响了参与者的去留,上层结构也会此消彼长,新陈代谢。

上层结构的基本性质

上层结构的存在需要盈利预期

参与者属于某个上层结构,是因为他有通过该上层结构获利的预期,否则他会离开该上层结构。当盈利预期消失时,构成上层结构的参与者会离开该上层结构,导致上层结构瓦解。

盈利预期因真实盈利而增强

当盈利兑现时,盈利预期会加强。

盈利预期因无法盈利而减弱

当盈利无法兑现甚至亏损时,盈利预期会随着时间减弱,直至消失。

盈利需要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层结构之间的博弈

不存在所有参与者属于同一个上层结构,因为没有可转换的对手,无从获利。从而导致了上层结构必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。参与者在上层结构之间的切换导致了上层结构的盈利或亏损,参与者加入某个上层结构,该上层结构有获利倾向;参与者离开某个上层结构,该上层结构有亏损倾向。

上层结构形成的原因

从根本上,上层结构形成自一个较为稳定的盈利预期。

趋势惯性

当价格向某个方向运动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幅度,参与者就会猜测价格是否会沿着过去的方向继续运动,从而形成方向性的盈利预期。一部分参与者形成同向的上层结构,另一部分则相信物极必反。

趋势逆转

当对手上层结构叛逃者耗尽时,该方向上的上层结构盈利停止,随即盈利预期消失,导致价格开始反向运动。

盈利叙事

人类因叙事而聚散,投机活动亦是如此。参与者基于一个叙事结成一个上层结构,随即是一个盈利的自我加强过程,直至可转换的对手消失,盈利终止。盈利叙事可以来自某种真实的外部信息,也可以是被相信的故事,甚至是某种理论。

上层结构衰退的原因

上层结构中的存量参与者是获利的享受者

这意味着上层结构中的存量参与者越多,每个参与者能分配的获利越少,因此上层结构无法无限扩大。

上层结构以对手为食

由于投机活动的零和博弈的本质,上层结构的盈利预期来自于对手上层结构的衰退(参与者的阵营切换)。这决定了上层结构的盈利预期,必然是开始互相冲突的盈利预期叙事,冲突逐渐减弱和消弭的过程。

上层结构之间的对立会消耗其中一方

互相对立的盈利预期必有一方无法实现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盈利预期会减弱从而发生参与者的切换,从而导致一方的盈利预期减弱和被消耗。

应用

价格必有波动

一个恒定不变的价格,没有任何一个上层结构能够建立获利预期,从而无法形成上层结构。完全独立的参与者会对价格产生热运动,导致价格随机向某个方向偏移,从而形成趋势惯性和趋势逆转的上层结构对立,价格就此波动。

价格上下运动夹杂着反向运动

价格的单向运动来自一个上层结构对另一个上层结构的绝对优势,这会导致参与者在上层结构间的转换过快,从而出现短暂的供不应求,形成价格的反向运动。

价格的单向运动距离必然有限

价格单向运动过程中,盈利的上层结构会越来越大,对手上层结构终究会耗尽,从而将盈利的上层结构饿死,价格的单向运动停止。

盈利预期的背离会削弱该上层结构

盈利预期的突然背离,该上层结构的参与者的盈利预期减弱,反应快的参与者会切换所属的上层结构,导致该上层结构被削弱。背离的次数越多,该上层结构被削弱越严重。

买在市场恐慌,卖在人声鼎沸

市场恐慌时意味着多头上层结构的快速瓦解,也意味着对手上层结构即将达到最大值,市场需要反向运动。反之,人声鼎沸是另外一个极端,也是绝佳的卖出时机。反向切换的参与者将会亏损。

资产价值越低,投机性越强

缺少价值之锚的约束的情况下,虚构叙事更能决定价格的涨跌,投机性越强,价格波动幅度越大。

叙事讲完了吗?

盈利叙事是否讲完,不是看是否有新故事,而是看还有没有可转换的对手参与者,即对手上层结构是否可以进一步削弱。很多时候故事还在继续讲,但没有新的参与者被转换皈依了,其实故事已经讲完了,没有新的作用了。

时间推移,价格谬以千里

价格随着投机者的操作而涨跌,价格锚定没有一致性,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偏离价值甚远。

上层结构越细碎,股价运动越难(消耗更大的交易量)

上层结构越细碎,杂乱无章,价格运动会触发更多的交易量,由于这些交易量更倾向于获利,消耗价格运动的能量越快。

市场是由怀着盈利预期的亏损者供养的

盈利预期需要盈利兑现,盈利兑现需要亏损者。没有亏损者的投机市场也没有盈利预期,从而走向凋零。

价值投资的盈利预期

价值投资的盈利预期是建立在价值兑现(不是零和博弈),因此上层结构可以是一个整体,或多个相容的上层结构。投机活动会被价值投资者抑制,股价波动反而较小。

成长投资的盈利预期

相比价值投资,成长投资建立在更多的假设下的成长预期上,因此投机性比价值投资更强。

缺少做空机制的市场

由于投机者无法通过做空获利,只能选择空仓或做多,股价单向运动时间更长,涨得更高,跌得更深,也更久,更容易形成庞氏骗局。

Wednesday, September 18, 2024

时间相对生活的速度

当生活缺少变化,无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或痛苦的,都会导致时间变快。时间给大脑带来的新体验变少了。

静止的享乐生活意义很小,改变需要做功,就是主动挑战点什么。

Saturday, March 12, 2022

关于自底向上的管理方式的设想(2014-09-29)


任正非说,”让一线直接呼唤炮火“。把一家小公司做大很难,然而更难的是如何把一家大公司做小。大公司里人多、事情多、角色多、关系多、会多。管理者是管理全局的(可能是局部),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会议是重要的,这是一个上传下达,沟通信息的渠道;会议上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有用的。从员工(工程师、设计师)的角度来看,会议上的信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跟自己有关系,如果20个人开会,这个有用的部分可能也就1/10。会议流行的公司的管理结构是树状(金字塔)的。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在更高一层的领导下面完成的,工作的执行是由员工完成,而信息的汇集由管理者完成。我们主要从信息(控制)的角度来看这种管理结构。

金字塔结构的员工要想和其他员工合作完成某一项工作,这种指令必须来自上层的管理者。在团队的规模稍稍大一点(比如30人)的情况下,管理者就会成为瓶颈,他是整个团队中工作最努力的人,然而即使如此,还是无法满足团队的管理需求。写到这里,我想到了事必躬亲的诸葛亮,哈哈。显然,从计算机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,这个管理者是团队的”单点“,最薄弱的地方。员工则由于主管转的速度无法满足团队的工作需要,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,这种状态可能会被很多会议所掩盖,然而不管如何,必然是低效的,因为信息是阻滞的。

如果尝试建立一些更细分的组织呢?情况会好一点,因为某些信息可以让位于下层的管理者来完成聚合。但其实好不了多少,很快小主管也会成为瓶颈,而且,小主管的工作能力也会被管理工作所占用,而小主管的工作能力根据选拔机制,是这个小组中能力最好的。因此团队的战斗力也无法达到最大。而且,由于跨小组合作的需要,更大规模的会议还是很多。

之所以这种方式还是不够好,还是因为信息通道被滥用了。比如聚会时是两个人、三个人还是5个人,讨论的效率完全不同。一般来说人越少,讨论的频道越少,带宽使用越充分;人越多,通道就很多,某一频道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,因此带宽的使用效率就比较低。因此,强层级式管理形式,仍然避免不了带宽浪费的问题。那该如何组织呢?我这里设想了一种”几乎“对称的组织形式。就是让团队承担项目,让团队行程自然的分工和角色定义,只要保证项目的信息能对接到团队中,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某一类信息该由哪一个或一群人来处理,直接找到对应的人处理掉就行了。这样的组织形式可能在初始状态下工作效率不如层级形式的组织,但从长期演进来说,必然会有更高的效率,因为这是以组织(一群人)而不是个人(单个人)来处理信息的。由于更精确地使用了信息通道,因此每个人都会感觉沟通是必要的。

现在我们是把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做一个项目了,这里的信息流是由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以近似对称的方式(还是有分工的)来处理了。那么,这样一个团队如何体现整体的信息呢?这里可以把整体信息作为项目的一个需求来做,通过一两个人,加上必要的工具,把信息聚合起来,就可以得到整体信息啦!

听起来是不是很棒呢?我已经在尝试了,希望团队的工作效率和个人的体验都能有保障。

Friday, April 17, 2020

读书是缘


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,从这个顺序来看,读书改变命运的作用处于末位,甚至读书改变不了命运,最多只能改变运势。从功利的角度看,读书的必要性不强。读书无用论并非全然是错的,读书对于无用的人自然是无用的,因此我不愿劝人读书。

但我认为读书是一种缘。

当代的思想常常把兴趣看作是公理,拥有不证自明的正当性。我却认为兴趣具有客观性,犹如一棵生长的树,当前要发哪个芽,要抽哪条枝,很大程度上是由已有的部分决定的。因此从旁观者的角度看,兴趣不是自由意志;从微观来看,兴趣是一种确定的主观倾向。兴趣和环境的组合,形成偶然的美好,就是一种缘。

因为生计的需要,或是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,希望有更好的未来而读书,是完全正当的。安身立命,养生济世,读书大有裨益。不舍昼夜,刻苦耐劳,久磨成针;如果辅之以良师益友,实战练习,切磋讨论,则必然事半功倍,甚至化腐为奇。

为了装点门面和炫耀而读书,也是一种动机,有动机就可以行动。只是所选的题材最好能有美学价值,至少有成为谈资的可能。务必搞懂其中精髓,至少不犯低级错误,以免轻易穿帮露馅,反而不美。若能持续深入,或偶入桃花源,进入美好的世界。

为了知道得更多而读书,犹如饮盐水解渴,读得越多饥渴越甚,知道得越多越难以快乐,最终欲罢不能,直至和睦相处。数学家罗素少年时患上了抑郁症一度接近自杀,后来发现自己活着可以学习更多数学,还是活着好。

书架里有不少自己从未读完的书,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说,书架里的书就应该是没有读过的,高山仰止,好书环绕,也是不错的意境。

最近面对好书陷入一种矛盾之中,买下不等于拥有,甚至读了也不见得能拥有。真正拥有一本书,得看缘。曾经买书如山倒,看书如抽丝,最后焚琴煮鹤,贱卖给回收站了事,惭愧之至。

越来越不敢轻易开启一本书,怕辜负了好书。只有这样,才能一旦开启了,就好好读下来。

无论是数学、科学、技术、管理,还是历史、文学,读书的过程,就是根据一维的文字流,在立体的思维空间中重新建构。

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建构呢?怎样才是值得的?还是回归到缘,缘是一种空无中诞生的关联。这些建构和自己,和自己的其他建构之间要有联系。联系是构成意义之网的丝线。

宇宙诞生于空无一物,这里一定有美好的东西,有有价值的东西,好书浓缩了人类的观察、记录和总结。错过了了它们,多可惜啊。

最后分享10本读过的书,绝不是推荐,而是具化上面的文字。

  1. 《时间触发嵌入式系统设计模式》,是我让一位做这方面的好友推荐最靠谱的参考书,让我出色地完成了毕业后的第一个项目。
  2. 《支持向量机导论》,一本小册子,伴随了我上下班的地铁两个月,翻了三遍。基本的概念和思想永不过时。
  3. 《C++对象模型》,原来C++真的是这样实现的,后来用的机会却很少了。不懂对象模型就不是好的C++工程师。
  4. 《算法导论》,有段时间遇到的计算机科班的同学很喜欢讨论这本书的内容,为了建立共同语言,我读了这本书的大部分。我把里面的题也做了,包括数学证明。不过后来发现计算机科班的同学不讨论这个了,现在还有用的就是DP,不动点。
  5. 经同学推荐,觉得博弈论很酷,读了几篇古老的论文,为了搞明白Brouwer不动点定理还学了点拓扑学。博弈论分析非完全合作智能体构成的系统必备基础知识,包括前两年火起来的GANs也有博弈论的思想。
  6. 搞机器学习的同学都熟悉最小化目标函数。我们高中学习的牛顿定律也有一个类似的表达,即最小作用量原理。朗道的《经典力学》提供了新的数学视角。美的理论应该最小化分类学的使用,代之以一个最小化目标函数,约束尽可能少。
  7. 读书也是和作者,和书中的人物交流。《罗马人的故事》15卷本,人类童年时期的热情、理想和勇气,让我有遇到同道的共鸣。
  8. 《枢纽》探讨了何谓中国,从古至今,从国内到世界。从内部视角介绍了中原、草原、高原、海洋的统一联系,从外部视角讨论了中国作为连接海洋秩序到大陆秩序的桥梁的可能。
  9. 人类科技的未来还要回到物理的发现、开发和利用,我们的世界观也需要发生变化。《QED》给我一个新的视角来看量子世界,作者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内容的严谨科学。
  10. 宏观经济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。《债务危机》可能揭示了经济繁荣-衰退周期的最可靠的底层规律。

英语是事实上的世界普通话,中英文双语阅读是每个现代读书人应该掌握的技能。

音视频讲解对提升读书效率很有帮助,尤其是不熟悉的领域。

读书有点像机器学习从初始参数开始的局部最小化。本来无一物,只因为缘,造就了自己的读书。